close

  難以安當鋪放的路樁
  日前,在南京長江路一段50米長景觀設計的人行道上,立著一堆黃白相間的柱子。無論橫看和豎看,它們都不是一條線,間距不等,排列詭異。據統計,足足有200根。
  套用當下時髦的一句話說票貼,不明白這究竟是什麼,但是已經覺得很厲害了。
  踩著高跟鞋的年輕姑娘,胳膊上挎著港式飲茶菜籃的大媽,以及躺在推車裡的嬰兒,就像穿越迷宮一樣,在這些柱子里穿梭。
  原來,這些柱子的存在,並非為了刻意營造武網站優化俠效果。南京市交管局解釋,為防止機動車違停,才在人行道上安放隔離樁。而樁子的學名不叫“梅花樁”,而是“臨時性‘軟體站樁’”。
  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想想,樁子的創意似乎也合情合理。面對違章亂停的機動車,與其苦口婆心地勸導,甚至更嚴厲的罰款,還不如在地上立一堆樁子,省事。
  然而,這些路樁不僅帶來感官上的凌亂,更橫亘在人們心裡,製造距離。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,無法溝通就立上樁子,無法管理就設下路障,然後你走你的陽關道,我過我的“梅花樁”,彼此漸行漸遠。
  最近的消息是,當地交管部門在一夜之間拆掉了長江路上的“梅花樁”。這下子,南京市民可以感到大快人心,並且奔走相告了。
  只不過,即使沒有了“梅花樁”,這裡已然“千瘡百孔”。被拔掉的樁子,留下上千個“小鋼孔”,以及一地數不清的埋怨。
  難以安放的老宅
  對於已有100多年曆史的安氏大院來說,2014年這道坎兒,似乎只邁過去了一半,便要止步。
  之前,一張“限期拆除”的徵拆公告顯示,它生命的最後期限是“2014年1月15日”。
  這座建於清代光緒年間、坐落在鄭州市後安村的老宅,一度有著強大的生命力。它沒有摧毀於抗戰中的炮火,也沒有覆滅於政治運動。幾年前,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甚至為它讓了路。
  但是,在鄭州市“合村並城”的規劃中,安氏大院不再被眷顧。拆掉它的理由是,要建一座跨南水北調渠的大橋。
  儘管鄭州市文物局局長也感嘆“拆了確實可惜”,但可惜歸可惜,在一座城市邁向城鎮化的宏願下,老宅似乎理所應當作出讓步。
  所幸的是,安氏後人的眼淚、居民的眷戀以及更多輿論的力量,暫時拖拽住了老宅的命運。鄭州市文物局日前稱,大院暫緩徵遷,並要求當地部門保持老宅原貌,待文物專家進行考證——這座百年文物“是否為文保單位”。
  這遲來的考證,不指望能輓回當地政府的顏面,彌補民意的缺口,只要能給老宅留一個去處,也算一種功德。
  難以安放的榮譽
  俗話說,人怕出名,豬怕壯。如今,村子成了名,擔憂也一樣不少。
  近日,一個媒體記者去廣西東部一個行政村採訪,看到村委會辦公樓內一面牆上掛滿牌匾,“名目繁多,蔚為壯觀”,驚獃了。就這,有的牌子還沒地方掛呢。
  面對訪客一臉的驚訝,一位村幹部見怪不怪,“除了聯合國級別的,該拿的榮譽我們基本都拿了”。
  看起來風光無限,明星村的幹部卻叫苦不迭。
  明星村就像一張名片,時刻等著被“分發”出去,博得關註。各界人士走過路過,也不能不進村瞻觀。榮譽背後的辛酸是,一位村幹部在生病期間,將尿袋偷偷藏在衣服里,迎接上級檢查。
  明星村就像一座盆景,種下去榮譽,就可以收穫政績。各種頭銜扎進土裡,“一榮俱榮”。盆栽里的每一棵枝丫,都證明著某個部門的存在,某項職能的盡責。
  盛名之下,其實難副。將閃亮的牌匾支撐在牆上的,不只是釘子,還有與榮譽伴生的任務量和訪客流量。
  於是,做一個落寞的村子難,做一個明星的村子,更是難上加難。  (原標題:新聞眼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tonukizg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